【美稱東風41導彈試射 攜帶10個製冰機租賃彈頭可打美本土】
  俄羅斯為何要展示房屋二胎“核肌肉”?
  喬良
  《中國航天報·mSATA飛天科普周刊》供稿
  近日,俄羅斯核力量動作頻頻:一周之內,俄海軍先後接收了三艘核潛艇,兩個裝備亞爾斯導彈系統的導彈團正式進入戰鬥值勤。與此同時,新一代薩爾馬特、邊界洲際導彈研抗癌食物排行製順利,不久的將來也將如期進入俄軍服役。為什麼在眼下並無特別政治需要的情況下,俄羅斯要頻頻向世界展示“核肌肉”?個中原因,耐人尋味。
  冷戰時期,蘇聯的核戰略一直是在與美國的全面對抗中建設和展開的。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絕大部分“核遺產”,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核大國,其核戰略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也隨著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的演變進行了多次調整。算來,俄羅斯的核戰長灘島略共進行了三次大的調整。
  首先,“核妥協”戰略。獨立之初,受“回歸西方”等思潮的影響,俄羅斯在政治上致力於融入西方,在核戰略上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以為可以憑藉“核妥協”,換得西方國家的認同,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俄羅斯的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不但沒有獲得預期的回報,反而還讓國家陷入了危險的境地。直到此時,俄羅斯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了與西方進行抗衡的資本,其常規軍事力量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手上唯一可揮舞的只剩下一根“核大棒”。
  其次,“積極防禦”戰略。海灣戰爭後,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開始從“單純防禦”向“積極防禦”轉變。隨著國家安全戰略的轉變,俄羅斯核戰略也開始進行了相應調整,最引人註目的一點就是放棄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強調核遏制的作用。在核遏制戰略指導下,核力量建設被放在國家整個國防建設的優先地位。
  最後,“先發制人”戰略。普京上臺伊始,由於伊拉克戰爭大大拉升起了全球油價,俄羅斯通過出口石油也跟著發了一筆不小的“橫財”,其外匯儲備一度達到了5000億美元。同期中國的外匯儲備是20000億美元,而俄羅斯的人口不到中國的1/6,其人均外匯儲備甚至超過了中國。這使得普京躊躇滿志,一心致力於恢復昔日俄羅斯的大國雄風。
  但好景不長,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原油價格一路下滑,俄羅斯經濟亦隨之一落千丈,外匯儲備大大減少,依賴賣資源、賣能源的復興之路走得舉步維艱。特別是近年來,美國在頁岩氣開采上取得重大突破,其甚至揚言在未來的兩三年內,美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出口國,這將使世界各國對俄羅斯的石油依賴度大大降低,這對低迷的俄羅斯經濟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同時,這也是拖延多年的中俄石油管道項目工程談判突然進展順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軍力就是國力,軍力,國力,說到底還得靠經濟來支撐,俄羅斯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如果資源賣不出去它就什麼都不是。在美國和歐盟積極推進北約東擴的情況下,核武器自然成為俄羅斯戰略上抵禦勢力範圍被侵蝕、地緣政治被封堵,遏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擴張勢頭的最可靠、最便捷的手段。
  “先發制人”核戰略是俄羅斯提出的進攻性核戰略,該戰略拋棄了以往以防禦為主的思想,雖然有虛張聲勢之嫌,但俄羅斯的核力量畢竟不是紙糊的老虎,而是實實在在的核存在。其既然公開宣稱俄羅斯在捍衛國家安全利益時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且打擊時間不受限制、打擊對象不受限制、使用範圍不受限制。那麼,俄羅斯人性格上的獃板、缺少靈活性、變通性、反倒使這種戰略具有了某種讓人不得不認真對待的言出必行的味道,因而也就具有了讓世人不得不信服的戰略上的主動性、進攻性和震懾性,
  2008年爆發的俄格衝突與之前的俄傘兵占領科索沃普里什蒂納機場事件,都讓俄羅斯嘗到了先發制人核戰略帶來的“勝利果實”。在這兩次事件中,西方國家色厲內荏,除了口頭上的強烈抗議外並沒有其他實際行動。毋庸置疑,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忌憚俄羅斯世界第二的核力量,這就是核力量的意義、作用與價值。但是,這種“先發制人”核戰略的出現也使人們看出,俄羅斯已經把看家的東西放在第一位來使用,其手上可打的牌眼下確實不多。
  從更寬泛的角度看,俄羅斯炫耀“核肌肉”,還有針對日本之意。因南千島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由於日本無休止的糾纏以及近年來其軍力的大幅提升,俄羅斯發展核力量也有震懾日本的作用。
  因此,俄羅斯研製和部署新型洲際導彈、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新型戰略轟炸機,增強核力量的威懾和實戰能力,也是其內憂外患下的必然抉擇。這也同時解答了本文開頭所提出的的問題。如果你手中的牌都不足以輓回頹勢,那就索性把底牌亮出來。
  俄羅斯核發展戰略的演變清晰的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有效運用核武器的威懾作用來保證自身的安全發展,那麼核武器將毫無價值可言。在這方面,俄羅斯的做法值得面臨相似困局的中國玩味、思考和借鑒。
  刊於2014年1月17日《中國航天報》  (原標題:專家:中國應學習俄羅斯 用核武保證安全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95xovqr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