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斌
  能否有一種藥物,給官員吃了後,就能抑制腐敗衝動?按照中國科學院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這個可以有。
  據7月13日《新京報》報道,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決策研究組發現,受賄金額越多,受賄行為對大腦的刺激就越大。這一說法促使外界討論是否可以利用藥物或治療方法來抑制腐敗傾向。“吃藥反腐”說隨之引發公眾關註。
  既然大腦某個部位活躍程度越高,此人傾向於違背公平、選擇金錢的可能性就越大,那麼,用藥物抑制這個部位,是不是就能減少其對金錢的貪婪呢?
  “吃藥反腐”的背後折射出人們對多渠道反腐、可持續反腐的由衷期待。遺憾的是,在理論和複雜的社會行為之間,還隔著太多不確定因素,兩者決不能簡單聯繫在一起。
  透視官員的墮落軌跡,不乏自律缺失、私欲放縱的“溫水煮青蛙”效應。在權力無制約、違法無成本的監督缺失環境里,逐步完成由戰戰兢兢到心態失衡再到欲壑難填的蛻變過程。這當然是官員的一種“病態”。官員“有病”的確需要“吃藥”,但“心病還要心藥醫”,遏制貪腐的關鍵還是要喚起官員的法治觀念和敬畏意識,戒除其僥幸心態。而最好的藥方就是將權力關進制度籠子、將官員行為置於陽光之下。
  腐敗沒有捷徑,需要從預防和懲治下功夫,需要在教育、制度、監督上努力,至於靠吃藥反腐,不但不靠譜,也容易使反腐娛樂化,削弱反腐的嚴肅性,把反腐引入歧途。
  “吃藥反腐”,倘能如此,善莫大焉!  (原標題:“吃藥反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95xovqr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